(相关资料图)
观点网讯:4月21日,国新办就2023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举行发布会,请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、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2023年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,并答记者问。
王春英表示,近年来,市场主体能够理性看待利率和汇率的变化,市场主体的预期更加平稳,根据贸易投资的实际需求合理利用和调整境内外融资,所以相关外债的变动也更加平稳。
2020-2021年期间,美联储量化宽松,美元的融资成本下降。所以,市场主体外部融资需求适度扩张,跨境存贷款和贸易信贷等传统融资型外债余额年均增长8%,但显著低于2009年-2013年上一轮美联储量化宽松时期21%的年均增速。2022年,美联储启动货币紧缩政策。融资型外债余额下降10%,这个降幅明显低于2015年34%的降幅。今年一季度,融资型外债余额走势进一步趋稳。这些变化说明如果前期没有过度加杠杆,后期就不会有大幅度的去杠杆,这是从微观主体行为角度来看外债规模的升与降。
从宏观角度看,中国外债总量是合理的,结构也在不断优化,风险是可控的。第一,外债规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促进。一个国家能够在适度的范围内充分吸收外部资金支持国内经济发展,是一种比较合意的、良性的外债发展格局。近年来,中国的外债总体稳定增长,外债余额和GDP的占比始终保持在14%-16%之间的水平。
第二,外债结构持续优化。去年末,中国中长期外债和本币外债的占比分别都达到了45%,这个水平比2016年末上升7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。我国外债中30%是境外投资者配置的境内人民币债券,且大部分都具有中长期投资的性质。所以外债偿付风险总体是比较低的。
第三,主要外债指标都在安全线以内,对外资产和负债协同性增强。去年末,中国的负债率、债务率、偿债率以及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的比例,这些指标都在国际安全线以内,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整体水平。同时,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统计显示,我国是对外净债权国,当前外汇市场主体持有的境外资产,除了储备以外,接近6万亿美元,其中3.5万亿美元是流动性比较好的证券、存贷款等资产。在市场机制调节下,对外资产和负债可以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实现再配置,这就为承担外债偿付义务的主体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。
根据微观层面、宏观层面的观察,我们认为中国的外债规模合理,未来有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。下一步,外汇局将统筹发展和安全,持续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,满足市场主体跨境融资需求,同时也会继续关注外债的安全性问题。
上一篇:速读:中雪+大到暴雪,河北雨雪未完!这些行车事项要注意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资讯
- 【世界新视野】外汇局:近年中国的外债总体稳定增长 外债余额和GDP占比保持14%-16%
- 速读:中雪+大到暴雪,河北雨雪未完!这些行车事项要注意
- 莆田学院:青春不“毒”行 助力中学生学透禁毒“必修课”|当前报道
- 长期流鼻涕什么原因
- 国家外汇管理局:外商在中国投资能够共享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红利|每日动态
- 当前短讯!助力数字创意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深圳举办数字IP论坛
- 宁波色母(301019)3月31日股东户数0.95万户,较上期减少0.03%
- 奔驰最高级纯电SUV!配置都不是重点 价格也就亿点点贵?_焦点热文
科技
-
大山深处的书香春节2022-02-07
-
天津:男子涂改核酸证明进火车站被拘留2022-02-07
-
守护中国唯一国境“骑马线”的“护路人”:保证中欧班列冬季运输安全2022-02-07
-
降雪致青海多条高速实行交通管制2022-02-07
-
广州番禺部分区域被划定为疫情防控管理区2022-02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