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原标题:别被“隐形加班”绑架了
下班时间回工作微信算加班吗?这是萦绕在许多打工人心头上的疑问。
最近,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一则判决引发舆论关注。据悉,李女士于2019年4月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,约定执行不定时工时制度,后因加班费问题将公司告上法庭,公司认为休息日在客户群中对客户偶尔提出问题进行回复,不属于加班。法院经二审后判定,综合考虑李女士加班的频率、时长、内容及其薪资标准,公司应支付加班费共计3万元。
这则新闻无疑戳中了大众的痛点。现实生活中,微信让工作和生活的边界越发模糊,“好像下班了,又好像没有”成为许多人的常态:名义上“下班”了,但工作群里的消息依旧响个不停,走个路、吃个饭都要随时停下回复;明明已经睡觉了,公司一个通知发过来,不得不强打精神,打开电脑修这改那;哪怕正是休假期间,也不敢掉以轻心,带着笔记本电脑严阵以待……正因如此,许多网友声称“24小时都在工作”,并希望能认定一个上下班的边界。
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,一般情况下,单独讨论工作的微信聊天记录,还不能作为存在加班事实的有效证据。这是因为微信加班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在岗加班,有许多特殊性,劳动者往往难以承担举证责任。比如,下班后公司非常态化就工作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,微信记录不能体现出持续工作的状态;微信记录不容易确定发出加班指令人的身份;微信记录大多为简单的工作汇报、请示、回复等,难以证明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长等。
在此案中,李女士的胜出也是一波三折,但从二审法院的一纸判决来看,仍然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。判决主要有三个要点:一是回应了灵活办公问题,不能仅因劳动者未在工作场所进行工作来否定加班,而要看实质工作内容;二是定义了微信回复的边界难题,如果微信聊天明显超出了临时性、偶发性的一般沟通,呈现出周期性和固定性的特点,并且明显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,就应当认定为加班;三是给出了就加班时长及加班费数额计算的参考,法院判决考虑到加班时长难以客观量化等情况,根据在案证据情况予以酌定,体现出了公平性。
正如网友们所关心的那样,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,劳动者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,如何避免“隐形加班”,是社会的普遍关切所在。现实生活中,有不少管理者都认为,看个微信、回个消息是相当“顺手”“随意”的事,算不上正经加班,也有很多用人单位在这种模糊认识中习惯性无视劳动者的额外付出。这起案件也给大家提了一个醒,只要在法定时间、约定范围之外,就属于额外占用了时间精力。(王庆峰)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资讯
- 别被“隐形加班”绑架了-环球热讯
- 首批基金一季报出炉 多只债基业绩回暖规模走低
- 玛丽皇后_关于玛丽皇后介绍|当前信息
- 个人主页应该怎么写_个人主页包括哪些内容
- 中国投资发展报告:今年一线城市房价或稳中略涨 天天滚动
- 深读东莞丨“不会转”“不想转”“不敢转”,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问题如何解决?
- 【快播报】一起来看流星雨在哪拍的_一起来看流星雨介绍
- 无惧坎坷!让底盘悬架“有思想”,比亚迪发布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-世界关注
科技
-
大山深处的书香春节2022-02-07
-
天津:男子涂改核酸证明进火车站被拘留2022-02-07
-
守护中国唯一国境“骑马线”的“护路人”:保证中欧班列冬季运输安全2022-02-07
-
降雪致青海多条高速实行交通管制2022-02-07
-
广州番禺部分区域被划定为疫情防控管理区2022-02-07